快捷搜索:  早安晚安励志说说

回忆着每天可以让我笑的幸福,一个人真好

每天在电视剧的吵闹声中睡去,又在手机闹铃声中醒来。就这样重复着周而复始的单调。渐渐的,我习惯了在午夜里点一支烟,回忆着每天可以让我笑的幸福。一个人真好。

 

不知从什么时候起,我不再喜欢喝酒了。即使偶尔的聚会也很难再有往昔的那种亢奋了。不知这算不算老子式的那种恬淡。只是我很享受这样的状态。

 

前几天,我去南浔了,那一片片记忆的碎片,再也无法拼凑出一幅完整的图景了。原来化解几年来的伤痛只要一人,一景,一句入腑之言。去南浔,我是想检验亲手撕掉结痂后的伤口是否还会流血。回来后,我笑了,有着童贞般的笑了。

 

去前,我早几天就看了一周的天气预报了。烟雨巷,青石板,满地的樟树花香。偶尔的几声酒酿的叫卖声。这真是我梦境中的诗意江南了。此时,我唯一遗憾的是没有一个如西施般的美女映入眼帘。真不知曾左右吴越之战的她,现在魂归何处了。天地轮回,她的那位范蠡又会在哪里把盏呢?刚进古街,我已有了这次旅行的主题和基调了。

 

向南,去从河的对岸看生记米行。看古时简易的渡河埠头。看民国时期画家笔下的裸体女模。看求恕里院里的那几株情人槐。去胡笔人家买几支我最想要的胡笔。去寻找去年曾让我心跳的渡船美女留下的芬芳……

 

生记米行,我和一个朋友的共识—这里最有江南的感觉。此时,在烟雨朦胧中,更象,埠头里正停着一只破船。不知是我的眼镜被细雨打湿了,还是此景确实就是一幅水墨画。雨下的很大,街上再无其它人,我一个人伫立在那里,久久的不愿离去。我敢说我脑海里的江南图片,这一幅是绝无仅有的。

 

我读过几本关于西方精神理论的书,有限的几句佛罗依德名言让我理解至深,叔本华悲情的演奏让我迷离,康德理论让我想往。对于审美,我更喜欢西方的阳刚之美,总认为国人崇尚的阴柔之美是一种病态。今天,当我看完了这些民国时期画家笔下的裸体美女时,突然有点理解了老子的那种母性天下的思想了。

 

从求恕里那扇窄窄的门进了那个院里了,那几株情人槐在雨中搔首弄姿的样子,让我后悔来看她们了。只是瞥了一眼,就匆匆离开了,去胡笔人家完成我此次旅行的又一目的了,可惜,今天不是人们常说的旅游的节日,那家门都没开,很扫兴,我继续向前走着。

 

河道边的杨柳婀娜多姿,银杏亭亭玉立,已经长满叶子的桃树让人期待。突然间,我陷入了深思—一样的风景,不一样的心境。原来,一年来的变化,就连看风景都会有天壤之别。当我再看去年写的那篇日志,定会狂笑不止。

 

到了,去年那个让我迷恋的充满野性美的渡船美女到过的地方了,今天取而代之的是被雨水淋的光秃秃的鸬鹚,时而象站军姿的士兵,时而拍打几下翅膀,时而啾鸣几声。似乎是想把自己的丑态完全的暴露在这无人的景色中。生命中,总有忘不掉瞬间,总有刻骨铭心的记忆。偶尔翻起那些发黄的照片,生活永远不会空虚。

 

向北了,去吃我吃了几次的千张包牛肉粉丝汤,去到古戏台上朗诵那首《再别康桥》。去听细雨敲打荷叶的声响,到桥上去看那片原生态的明清古宅的庭院深深。去看猫偷吃挂在古墙上的腊肠,腊肉的敏捷动作,去寻找南浔极有特色的红灯区新址……

 

生意人,都是一样的热情,不知是我来过几次,还是他的故意做作,刚到门前,就一句,今天又来玩了,好象我们是早已熟稔的老相识。这么大的雨,门可掠雀,这份热情无可厚非。只是加了份量的泥鳅粉丝,让我感动。一样的味道,一样的吮指感受。体重有二百斤的老板娘不住嘴的给我得瑟最近的新鲜事。可我的心情早已不在这里。很快吃完了。

 

古戏台上空空如野。今天没人管,我偷偷的爬了上去,闭上眼睛,静静的听着雨声。纵横沙场,马革裹尸,花前月下,比翼双飞。古戏里的影象在我脑海里掺杂着出现。嘴里喃喃徐志摩的诗歌,心理却想着海子的《春暖花开》。心境都变了,酸醋诗人的情调再也没了。

 

南方人的性格一定是由南方的雨打磨出来的,柔柔的,绵绵的。即使再大的雨,落在荷叶上也只是沙沙的声响,不会象在北方,可以听到啪啪的声音。不象荷叶在风雨中时常摇摆。荷花静静的伫立在水中,就象明清的古建筑群一样,仿佛已经静了几百年了。

 

走着,走着,我有些生南浔村姑的气了,为什么她们不找个东西遮一下雨,而是把腊肉等都收起来了,让我很失望的没有看到猫跳上跳下的偷吃的场景了。

 

回了,可能是雨水缘故吧,很远都能闻到荞麦酒的香味。我老是吹牛—自己千杯不倒,其实我只喜欢闻酒散发出来的芳香,不是很在意一定要亲口尝尝的。就象对美女一样,我有很高超的审美理论,却不一定非要自私的占为已有。我站在一颗大树下,深深的吸了半天的酒香,才不依不舍的往回走了。

 

坐在车上,细细品味着黄梅季节的南浔。一些遗憾飘然心中,古董店里的那架古琴没弹一下,河边燕子树上的燕子叶没有摘一片,芡实糕没有买得到,人工摇橹的游船也没有乘。圣旨神龟也没骑,和尚能摸我也可以摸的尼姑头也没敢摸。虽然不是很好喝但却很有意思的竹筒酒也没买……

 

是啊,很多的愿望在这样的雨天是实现不了的,但领略了真正的江南韵味,这一切足矣。

 

网络免费资源那么多,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。生活中、学习中有什么问题,上网一搜就可以得到答案了。答案是对是错就先不管了。

 

在这种方便的背后,可能有很多人感到很担忧。也有人被网络上的一些言论误导了而不知。

 

比如说,一道高考题的答案,刚开始给这道题加解析或解答出答案的人或许自己都搞不清楚状况,然后就把这答案公布到网上,然后就是无止境地被别人复制、粘贴,复制、粘贴……最后导致这道题在网上错了一大片。有些学生分辨不清这些知识,就把这些错误的知识当成是正确的,深深地装进了自己的脑袋。认识一位老师,他想在网上找几套试卷给学生练练,找到之后,他说基本不能用,错误百出。要重新修改的话也是很费劲的。

 

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。或许你是一个文艺青年,时不时会找几篇美文来欣赏,就比如说你现在在看故事会。我有好几次找到几篇很知名的作家的文章来读,那里面也是错得不忍直视。有些文章是在别人微博上看的,有些是在有名的网站看的。文章里面错别字一大堆,语病也一大堆。通篇看下来,没有几句是正常的,当然这也是比较严重的,有些网上的文章也不会这么糟。我在猜,这些文章肯定大部分原作是不会错成这样的,错误主要是传播的过程中造成的。比如说,大部分错是录入造成的,看到一篇好文章,有些人会在电脑上把原文敲成电子档,或者扫描(扫描也会出错,有些文字会乱或者识别成和原字很相似的另外一些字)。这些内容又没有很上心的去核对是不是和原文一致,所以就有部分内容会出错。有时会敲错字、会错意,有时还会敲上一行字时看到下一行字了。然后中间就莫名的少了一些内容。这些错误在传播过程中你改改他改改,你错一点他错一点,最后这篇文章就是我们看到的那样了——不忍直视。

 

网络这一块文字的传播确实比较松,基本上没有什么约束。就出版物来说都会有错误,无错不成书嘛,更何况由形形色色的人编的网络这本大书呢?希望每个人都有一点责任,对自己传播的东西负点责任。以前是人人付出一点爱,现在是人人付出一点你的辨别能力,把明显的知识性错误纠出来然后改正吧。

相关专题: